李東華:在“成長小說”中成長
發布時間:2019年10月31日來源:新聞出版社廣電報
李東華
“一部與眾不同的成長小說”“一部難得一見的心理小說”“一部喚醒和點燃之書”“一部充滿詩意與真情的純美之書”。青年作家李東華的《焰火》圍繞一群14歲左右的少年展開敘事,寫出了成績出眾卻相貌平平的女孩在美麗、多才多藝的女孩面前,心里所產生的自卑和要強,刻畫了少年成長中真實的內心世界。同時,又通過美與善的書寫和引領,生動地實現了青少年心靈的“自成長”,描繪出他們心靈與人格的逐漸完善,和對善與美的執著堅守。
《焰火》在題材和寫作疆域上的開拓與突破,標志著“70后”作家創作的高點,它是適合當代少年閱讀的“致成長”長篇小說,也將是當代兒童文學在追求新的高度和廣度上的一簇焰火。近日,圍繞這部小說創作及相關文學話題,筆者與李東華展開了一次對談。
借助文學照亮更多渴望成長的內心
問:《焰火》 的創作靈感源自哪里?與您自身的成長經歷和曾經的生活環境有沒有關系?
答:《焰火》里的主角哈娜是我14歲時遇到的同學,她只是驚鴻一瞥般地和我們相處過半年,從此杳無音訊,但幾十年來她一直住在我心里,時間的流逝沒有讓我淡忘,反而愈來愈清晰地明白她是那種能給別人帶來力量和溫暖的女孩子。在《焰火》里我寫哈娜的善與美寫得毫不猶豫,是因為青春年少時一個伙伴瞬間綻放的光,如焰火般短暫,卻真的擁有照亮別人一生的力量。我寫《焰火》最直接的原因是每每在生活上遇到困境,我總是會想到哈娜,她像個小火爐一樣,一直慷慨地給予我暖意。于是我想借助于文學,把屬于我一個人感受過的美好傳遞開來,照亮更多渴望成長的內心。
問:《焰火》這部小說,出版社花了3年時間等待。這3年里,為寫好這部小說,您都做了哪些事?
答:對一個寫作者來說,某個詞語、某個場景、某個人,落在心里,就像一顆種子落在土壤里,有可能破土而出長成一棵樹,也可能無疾而終。從某個靈感電光石火的一閃到作品落地,這個過程可能很漫長,也可能倚馬立就。想寫《焰火》已經很多年了,但真正動筆是 3 年前,寫的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,但每一句都是在心里反復掂量過的,因為希望每一個字詞都能配得上哈娜的優雅,所以在風格上可能有點雕琢感。寫完初稿之后,有些章節和編輯的
理念有分歧,于是它又在電腦里躺了兩年。但我覺得它“冬眠”兩年是值得的,一些稍微帶有實驗性、探索性的元素最終被出版者所包容和接納,沒有因為急于面世而倉促割舍掉,這也許就是耐心等待的價值。
到真實的人群中去看到真實的內心
問:您怎樣尋求自我創作尤其是成長小說寫作的新突破?
答:“柳暗花明”的錯覺,立刻被新的寫作上的困惑所淹沒,又跌跌撞撞地進入“山重水復疑無路”的狀態,然而你還是要不斷地寫,在每寫一本新作的時候都會告誡自己不要被數量所誘惑,如果覺得沒有新的思考和嘗試給讀者,那就不要拿出來出版了。
問:您認為成長小說除了寫成長的煩惱、捕捉人性之美,還有哪些值得書寫的命題?
答:我覺得不論寫的是什么,寫作者不能事先就給自己定個調,這些不能預設。要到真實的人群中去,看到真實的內心、真實的成長圖景,是什么樣就是什么樣。我覺得《焰火》里的艾米,你不能說她的內心是“美”,當然也不是“惡”,是什么?說實話我也講不清,我只是把我真實觀察到、感受到的某一類女孩的內心活動寫下來,由讀者去感受和評判吧。青春期孩子的內心小宇宙是微妙的、浩瀚的,我想我的寫作不能去簡化它的豐饒,而是要努力用文字去覆蓋和抵達它的廣度和深度。接受讀者的選擇,同時也在選擇讀者
問:很多成長小說都包含科幻、想象等元素,這些元素也很吸引青少年讀者。您認為您在創作中探索出的專屬于自己的風格和筆法,更適合哪類讀者的閱讀口味?
答:說實話,我沒有覺得自己已經探索出專屬于自己的風格和筆法,對于成長小說,我的寫作也是處于“成長”的狀態,無論是科幻的還是其他的藝術形式,只要是朝向對“成長”更深層次的勘探,那也是我所向往去嘗試的,因為一個寫作者總愿意朝著自己未曾抵達的地域邁進。
問:您會不會更多地考慮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傾向和接受習慣問題?會不會根據讀者和市場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創作?
答:一本書要接受讀者的選擇,同時它也在選擇自己的讀者。一本書提供的是寫作者和讀者共享的公共精神空間,因此,這個空間一定是迎接了一些人,同時也很遺憾地拒絕了一些人或被一些人所拒絕。一本好的書應該是讓作者和讀者都能獲得成長。對我來說,我無限渴望了解讀者,這樣做不是要去討好,而是把他們當成思想上勢均力敵的對手,這是對他們同時也是對自己的雙向的尊重。
問:下一步,您有哪些創作計劃?答:5年來,我一直在寫作一本叫《環形城堡》的小說,它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,這座“城堡”不好攻克,我屢屢受挫,吃盡苦頭。感謝《焰火》所受到的專家和讀者的鼓勵,感謝評委們把“五個一工程”獎給予了它,這一切都讓我在對《環形城堡》久攻不下的情形下,獲得了再次走向戰壕的勇氣。